黄卓越:《黄卓越思想史与批评学论集》
《黄卓越思想史与批评学论集》近期问世
黄卓越教授的汇集《黄卓越思想史与批评学论文家》近期列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作为“北语文丛”的第一辑正式面世,全书近28万字。
该集所收,多数为黄卓越教授近年发表的单篇论文,少数篇章为稍早所撰。由于经作者本人亲自遴选而成,因此保持了可靠的学术质量。尽管黄教授的研究领域由多个版块构成,颇及中西文化与文学等多个知识区域,然而为保持主题的相对集中,该集主要收入的仍为其研究中国“古学”方面的成果。
以作者的理解,所谓涉及的“古学”,既指对传统中国思想、文学批评史料的考订与疏解,也指针对这些内容所做的“今绎”,后者即基于当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思想史、批评学的反思性与前瞻性的论讨,由此而可在两个方面,也就是在旧学考订与新知阐发的不同层面上,见出作者近年来学术投入的状况,及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黄卓越思想史与批评学论文集》
目录
一,批评史,文论史及其他
二,书写,体式与社会指令
三,“大众”叙述的历史岔路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大众文学观
四,从文论史到心灵史
——一种民族性建构的途径
五,赵贞吉的经世/出世论:学渊与间架
——兼论一种思想史的线索
六,张居正与王学关系之考辨
七,茶山四书经学的返古主义路径
——兼论其与朱王之学的关系
八,时文与古文的交涉:晚明时文批评的向路
九,摆渡于破立之间:重显颂古的文本策略
十,后儒学之途:转向与谱系
十一, 儒家整体主义话语的后现代反思
十二, 扩域与限界:儒学的意识形态之维
简 叙
本集选入的是我这些年来发表在各期刊上,但却未正式纳入已梓著作中的一些散篇论文,以研究对象而言,都会涉及到“古学”的内容,或为考论,或为今绎,并依据话题分为四个大项,即,一是批评学上的宏观论讨,旨在从当代性的视野出发评述批评史或文论史的几大议题;二是我陆续研究中国近世思想史的一组专题性论文,主要触及明后期若干人物的思想构型、学术渊源,尤其是他们与王学的纠葛,也包含一篇对李朝后期学者丁茶山思想与中土学说之关系的旧章;三是对二种特殊文类,即时文体与颂古体的研究,然非限于纯粹的体式辨析,而是更多地将之挂连到观念史生发与变动的系脉之中,以考察观念史与文类书写之间的关系;四是有关“后儒学”的论述,重点聚焦于儒学在后现代语境中的一些向路选择,可借此以窥我对当代思想史涉入的一点微愿。我要感谢北京语言大学给予我的这个出版机会,使得这些不成统绪的论文得以在一种特殊的组合中与读者见面。
选辑与编订这些文章,也使我有可能稍加安静地回眸自己这些年的治学经历,大致而言,先是入得某专业门道,此也由年轻时之喜好所驱使,热衷于读诗与小说,及艺术史、康德的几大批判等,故集合这些兴趣而选择了文艺理论专业。然不久又总觉世界之大,物事之众,以为鹪鹩一枝、鼹鼠满腹,不足以解大知之渴,于是贪多图广,落入一知识欲的扩张时期,颇及于国史之多个方面,诸如思想史、佛教史、社会史、方舆史、目录学等,无不津津搜讨,披览订驳,西学方面则偏爱于西哲与文化理论,并念想能于此基础上构制出一庞大的研究规划。然过知天命之年以后,则情态又变,顿感已是行走在时光之坡的下行道上,光阴所剩可数,回眸往日之勇,倍感疏阔无当,多数计划未能付诸实施,只是在思想史上稍有探入而已。于是而只能给原来的计划瘦身,重整局盘,修剪繁枝,大致限于几个相对小一些的知识端点上,也好比是从一开阔的河道再次返回于狭隘的支流。以上则大致为我求学的一个轨迹,也就是经历了由窄至宽,再由宽返窄的三折之路,这或许与一般生命的荣谢过程可作比似。曾记得数年前与美国汉学家安乐哲谈学,其云自己能达今日之成就,是因为一生只骑一匹马,然我之禀慧不及诸贤,却自不量力地想同时骑几批马,此大约也正是自己学而无成的归因所在。然也无须多悔,毕竟以我之性地而言,最以求知、明理、育人为乐,至于是否能多涂写出几篇锦缎之文,赢多少喝彩之声,则不计可矣。细数岁日,我在北语叨职已有十七载余,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招引之诱,但终于未动移栈之心,或也正是因为北语给了我一个能够满足自由处置自己学术嗜好,可以不限于严格的专业,从而能在知识旷野上信马由缰的宽松空间,以故可守定自若,不斜睨,不空鹜。
集中所收的十三篇论文在遴选出后也做了一些校订,有些篇章修改了若干不适的文字。其中有二篇为早期所撰,当时的注释仍为随文,版本也不详,现重新核对了出处,并做了一些规范性的处理。
按照出版的常例,也应当在书成之际,对曾经帮助我发表论文的杂志与集刊以示谢意,然因均在各篇论文之末做了标注,就不一一鸣示了,仅在此一并作谢。需要专门提及的是有几篇论文的成因实源于海外一些会议的邀请而撰,如果没有这些契机,这些论文很有可能难以成形,因此也需专致说明并表谢忱,它们是2009年于芝加哥召开的美国亚洲学会会议,201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亚非研究学院召开的“Issues of Far Eastern Literature”国际研讨会,2012年在荷兰代尔夫特召开的“中西文化文学国际研讨会”,其他尚有一些为参加海外学术会议而提交的论文,因属另外的专题,当有待寻时再编入新的论集。
黄卓越
2012年6月5日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