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佩特:《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
在1757-1842年间,广州一直都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广州从事贸易的西方商人在广州城墙外租赁“商馆”(也称“洋行”)。这些宽敞的建筑依江而建,迎合了西方人的品味。洋商就在此居住和进行贸易,他们将茶叶和其他中国物品运回欧洲和北美,往往获利丰厚。
近日由英国学者孔佩特(Patrick Conner)撰写的《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一书由商务印书馆组织译出并正式出版,该书以中国外销画为线索阐述了“洋行”的历史。中国外销画作于广州,专门为西方游客而作,这些外销画既包含了中国绘画的题材与追求精确的传统,又体现了欧洲绘画的透视及构图技法。到18世纪80年代,一些广州外销画家已经掌握了西方油画的绘制方法。他们描绘的对象除了洋行的外观和内部景象,还包括广州的商业街道、花园、炮台、赛艇会、航海艚,以及1822年那场连续发生的大火灾和审判52位触犯中国法律的英国水手的场景。
本书通过对以上作品的广泛研究及对其画面细节的细致观察,呈现了一段由广州十三行及洋行内形形色色的居住者构成的社会变迁史,其中包括洋行不断改变的外观、洋商日常生活中各类合法或违法的行为、东印度公司失去在华贸易垄断后崛起的散商,以及洋商和中方之间不断升级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19世纪中期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856年广州十三行被烧毁后,中国外销画家仍然描绘着珠江边的景物,但画面的主角已经变成了蒸汽船码头、兵塔、大教堂,还有直到20世纪还是主要西方贸易飞地的新殖民地沙面岛。
- 上一篇:著名学者闵福德新译《易经》最近出版
- 下一篇:曼素恩《张门才女》中译本出版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