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活动”成功举行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系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社科院于2014年开始联合举办的针对海外青年汉学家的学术交流项目,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帮助各国青年汉学家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与之同时,项目也希望借此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研究中国问题的平台,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和实质性帮助。
2016年7月4日至21日,由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第四届)在京举办。7月6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开班仪式。共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韩国、日本、土耳其、白俄罗斯、南非等26个国家的31位优秀青年汉学家应邀来华参加本期研修,研修方向涉及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政治、当代社会、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他们在北京接受为期3天的集中授课,由胡鞍钢、王缉思、刘心武、葛剑雄等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之后将赴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合作单位,与对口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为期两周的专题研讨和交流。主办方还组织了中国文化遗产考察和体验活动,使青年汉学家们亲身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本届“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除北京站外,新增了上海和西安两个基地,分别在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举办,研修内容安排更加丰富多元,便于青年汉学家们对当代中国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2016年7月7日起,分别来自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越南、泰国、巴西的LIUMILA BIALKOVICH(刘美)、YAREMCHUK IRYNA(雅兰姆丘克伊琳娜)、STEVEN WILLIAM LANGSFORD(林迪文)、LIEU LINH CHUYEN(廖灵专)、KHAOWBANPAEW KANLAYA(康丽妍)、LUCIS ANDERSON(露西娅•安德森)6位青年汉学家赴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为期两周的研修活动,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教授对研修学员的活动日程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在北京语言大学研修的第一周,研修学员参加了系列专题讲座,与校内的教授、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北京语言大学发展规划处李进处长向学员们引介了北语的教学、研究、实验室、图书馆藏书等情况。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院长曹文教授讲述了汉语声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汉语语音自古至今的变化及其各地的分布、发展情况,并介绍了“比较同音不同字的词语”等利于快速学习汉语的方法。北京语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汉语教学》主编张博教授就“汉语词汇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的主题,向研修学员深入浅出地进行微观的词汇讲解与宏观的社会文化阐释。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从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切入,为研修学员讲解了中国电影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与国际合作的前景展望。研修学员于周末前往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和北京房山云居寺,参观了雍正的泰陵、光绪的崇陵、永福寺以及云居寺。此次实地考察让学员们切身体验了丰富的中国满族文化和寺庙文化,增进了对清代建筑形式、传统佛教遗存等的了解。
在北京语言大学研修的第二周,研修学员继续参加了系列专题讲座并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这些课程涵盖了中国文化资源整理与运用、汉学及其发展历史、汉字形体发展历史及其构成分析、翻译与汉学史的互动、儒学的宗教性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专题等内容。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黄卓越教授从汉学(Sinology)概念的起源开始梳理汉学的发展脉络,继而概括与分析了目前汉学的国际发展格局,并与各位学员就其所在国家的汉学状况进行了交流。中国文化译研网负责人徐宝锋副教授用中西方对比的方式向学员讲解了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文化资源的分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与研究基地副主任梁彦民向研修学员讲解了汉字形体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分析了汉字的构型及汉字形义关系的发展演变。北语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华教授向学员们讲授了儒学与宗教的关系,李玲教授讲解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等,学员们对这些课程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以为学到了大量之前未曾接触的知识。
此外,研修学员们还参加了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举办的座谈活动,与工作人员展开热烈讨论,了解双方需求,通过注册加入中国文化译研网成为会员,便于更及时、准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学员们最后还参观了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实地了解、考察先进的高级翻译机器设备;通过品香雅集活动亲身感受了中国独特的茶道和香道文化,并体验了抚琴吟诗、闻香品茗、共话雅乐的中国古代文人文化。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修学习,来自世界各大洲的青年汉学家们不仅从诸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中学习了有关中国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多方位地增进了对汉学的了解,也从考察体验课中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研修活动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并表达了乐于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者:张景颐 编辑:陈君丽)
- 上一篇:乌克兰汉学协会访问北语
- 下一篇:CCTSS赴拉美进行多项文化交流
- ·索尼娅·布雷思勒与她“中国模式”
- ·翻译牵动文学命脉 ——访韩国著名翻
- ·链接中国:在澳洲研究汉学
- ·深研儒佛之道——梅约翰教授访谈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
- ·感受中国,书写中国 ——访加拿大著
- ·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
人物简介 索尼娅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国作家,2005年毕业于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哲学与认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巴...
金泰成(김태성),韩国著名翻译家,韩国汉声文化硏究所所长。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获文...
邓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汉学系教授,现任《新西兰亚洲研究杂...
梅约翰(John Makeham) ,著名汉学家,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拉伯筹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哲学》(M...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早年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摄影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